top of page

問空間|

喚墨術 Evocation of ink

2020.10.03-2020.11.28

曲德義 

​總召集人

策展人

​張禮豪

喚墨術臉書banner_工作區域 1.jpg

參展藝術家

杜三鑫、倪又安、孫翼華、袁慧莉 、張永村、陳宏勉、陳念慈、黃琬玲、楊世芝、趙茂東 (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幕茶會

2020.10.03  04:00p.m.

勾皴點染已成術,心手喚墨韻自來

文 / 張禮豪 ( 策展人 )

       無論從物件、媒材、技法,以迄精神層面,在書畫藝術悠遠的歷史發展中,墨始終佔有無可取代的正統地位。然而,來到全面性的數位時代,用墨卻彷彿成為少數人方能掌握的特殊術式,每一次點畫鉤描、每一回塗抹渲染,都猶如不同向度層次且充滿高度實驗性的表徵,非僅僅是當代創作者對傳統文人畫的呼應、辯證或挑戰,還包括了以墨為本所勾勒出的文化權力之更迭與位移……

 

       問空間推出的第二檔展覽「喚墨術」即以此為主旨,邀集張永村、楊世芝、陳宏勉、袁慧莉、孫翼華、杜三鑫、趙茂東、倪又安、陳念慈以及黃琬玲共十位分屬不同世代的藝術創作者,透過彼等深具有身體性的創作實踐,投射出同中有異的情感座標分佈,再一次召喚並擴展出更多對話的可能及想像。

 

       細數參展的多位藝術家,張永村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試圖打破媒材與形式之間的框架,以抽象觀念結合裝置來顛覆傳統水墨既有的表現面向,迸發出帶有思辨意味的禪問。楊世芝在過去幾年間的創作刻意逆轉了「胸有成竹」的操作,改為先以筆墨或隨手可得的滴管、刷子等工具在宣紙上塗鴉,再翻面剪成碎片,以拼貼手法逐步建構畫面,由此衍生出連續與斷裂來回流動而饒富曖昧的視覺經驗。

 

       陳宏勉捨傳統宣紙改用水彩紙,使其筆下的山石雲霧在細工雕琢與水氣氤氳之間形成戲劇化的對比同時,仍然體現了不拘一格的當代文人畫特質;孫翼華則巧妙地把水墨、天然礦物質岩彩與複合媒材融冶於一爐,在紙上或帶有歲月紋理的木板上創造出波光淋漓且內斂幽微的想像境地。

 

       以篆刻書法為主要創作形式,杜三鑫近來執筆為刀,在紙上鑿出千巖萬壑,復以密麻小字添題宋代杜綰所著之《雲林石譜》,揉合成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奇特景觀;同樣以石入畫,袁慧莉藉由看似傳統的形式結構與筆墨審美,所欲傳達的毋寧是過往甚少受到關注的女性情感之表述,並由此銳利地穿刺被男性話語所宰制的藝術史書寫。

 

       趙茂東以其自創的「剖墨」手法,刻意透過將紙張不著痕跡地撕剖之舉,營造出猶如立體雕塑的特殊存在感,偶爾還運用極細砂紙磨平局部所需,使畫面有如久歷風霜的碑榻一般,在殘缺文字的識與不識當中衍生出更多閱讀的趣味。來到光譜的另一端,陳念慈一如筆墨的織工,總極其專注地以淡色墨線不斷反覆來回,交織出彷彿輕風吹拂過的林相與聲線,幽婉地流露出個人純淨而飽滿的內在力量。

 

     黃琬玲試圖援引日本「名所繪」的寫生傳統,同時搭配攝影拍攝名勝景觀常見的廣角鏡頭構圖,展現其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對於各處景點的歷史理解與文化觀察。有別於此,企圖挑戰藝術界及藝術市場對於統一發表姓名及統一藝術家風格,以利學術研究和市場銷售的僵化觀點,倪又安長期刻意編造多重身份遊走在版畫、行為藝術等不同創作面向之間。其中,「章三」即是用來發表水墨創作之名,而無論是松柏牡丹等傳統畫題,或是如今家居生活中輕易可見的貓咪,在他筆下都有著渾然天成的靈動拙趣。

 

     要言之,他們齊聲以心手喚墨而來,相信在細細玩味這些各具面貌的作品之際,觀者亦當會不由自主地著迷於由墨所散發的無邊魔力。

參展作品

杜三鑫_臥遊-_水墨_紙本_45x180cm_2019.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