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空間|開幕首展
彼方之境 The Other Realm
台灣當代藝術家創作展
2020.08.01-2020.09.26
曲德義
總召集人
策展人
陶文岳
參展藝術家

莊普、陳水財、陳張莉、陳聖頌、黃銘哲、黃志超、楊識宏、廖修平、蔡根、黎志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幕茶會
2020.08.01 05:00p.m.
文 / 陶文岳 ( 策展人 )
「此岸」與「彼岸」皆源自於佛教語,前者在宗教上用來解釋“生死”之境界;而後者則是譬喻為超脫生死,達到涅槃境界。我們都知道藝術家在創作上包含個人思想精華與創作技巧的結合,他們為了藝術,總是殫精竭慮,努力發展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如果以精神境界和角度來說,藝術所要到達的“彼岸”猶如像一種理想與崇高的精神指標,標示著藝術境界的昇華,亦或是創作上的開創和提升。
「問空間」創立於今年2020年,位於板橋區捷運府中站熙來攘往鬧市附近的一棟大廈9樓內。設立畫廊初衷就是希望成為多方位經營的藝術空間,特別邀請前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老師擔任展覽總召集人,陶文岳與張禮豪共同擔任策展人,參考將台灣現代與當代美術史發展納入重點的展覽範圍,以主題性策展,藝術接力形式持續在未來規劃共六檔展覽;以10位藝術家作為一個展覽單元,從中挑選出當前在台灣藝壇深具影響力與發展的藝術家參予展出。
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地方的藝術活動也受到波及因而取消、更動或被迫延後展覽時間,而當歐美正為此疫情忙得焦頭爛額之際,台灣無疑在政府與全民有效的防疫措施下擁有相當的安全環境,也正因為如此,「問空間」在八月分規劃了開幕首展 (2020.8/1-9/26),以「彼方之境」作為展覽主題,為畫廊的新空間正式拉開序幕。邀請參展藝術家包括:廖修平、黃志超、陳張莉、陳水財、楊識宏、莊普、黃銘哲、黎志文、蔡根、陳聖頌等,這10位藝術家皆為台灣一時之選,主要是他們大部份都曾經長期出國留學,除了個人藝術創作之成就與特色外,且回國後仍繼續深耕於各自藝術領域,無論其創作或是教學背景,在台灣對藝術發展與推廣,皆具有深厚之影響力,彼此之間平常也互動交流良好,是一個值得以學術研究探討和商業欣賞的創作聯展。
向來在台灣有「版畫之父」稱謂的廖修平 (1936~),他的創作結合了版印元素,來自台灣廟宇鄉間的童年回憶,以符號作為獨特發展語彙,冶煉出怡古宜今的造型和色彩對話。創作不拘泥於東西方材質的黃志超 (1941~) ,用色自由大膽,線條流暢強烈,在節奏與韻律並陳下,充滿了世俗感官的另類語彙。旅美畫家陳張莉 (1945~) 的繪畫創作,在自動性技法表面張力下,色彩、造型與筆觸的羅織交流,迸發出創作自由的能量場域。長期在南部創作的陳水財 (1946~),藝術能文能武,先後出版了幾本藝術專論,他的藝術創作著重於生活中真實的體驗與感受,將之轉化為創作動能,以人作為系列發展,黝鬱線條表現與華麗色彩,凝結成個人風貌。旅美知名畫家楊識宏 (1947~),作品總是充滿時間性的衝擊與交流,人文歷史、自然植物的穿梭時空,在他大筆揮灑下做了最佳心靈與視覺的註解。而曾留學西班牙的莊普 (1947~),以印代手來創作,以一乘一公分見方代表的印記,於方寸間拓展,延續出層疊萬千色彩,縱橫方格中透露出感性與理性交融。
作為台灣本土性代表的藝術家黃銘哲 (1948~),他半抽象式表現的城市和時尚語彙,繁複絢麗的色彩筆觸下,透露出對人性深層本質的探討。生於香港,在台灣求學並留學於義大利的知名石雕家黎志文 (1949~),他的作品具有國際視野,向來就以極簡雕刻手法將來自於人文與歷史、東方與西方、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聯,揉雜於精神體驗中,令人印象深刻。同樣也是雕刻家的蔡根 (1950~),他選擇了有溫度的木頭做為創作基礎的延伸,配合現成物與複合媒材創作,重組、拼貼、加與減的過程中再製生機。長期位於南台灣創作的藝術家陳聖頌 (1954~),曾留學義大利,是「台灣現代繪畫導師」李仲生的得意門生。他的繪畫創作喜歡以巨大尺寸描繪平遠中的抽象視野,筆觸遊走在內心世界與情欲對話,遠望如天際的穹蒼,或如平野的蒼茫大地,充滿個人濃郁風格。
我們都知道“藝術空間”在畫廊如林的台北市,是看似稀鬆平常的事,然而在新北市板橋區,「問空間」算是唯一成立的專業畫廊,雖然在環境上看似孤單,實際上與同是板橋區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相距不遠,藝術大學是培育出優秀藝術家的搖籃,畫廊正可以安排展覽機會,兩者間的學術與商業互動,有一線相連的優勢。另外「問空間」將推廣當代藝術展演設為重點,對有關當代藝術的學術提問、實驗、發表和座談皆可扮演多向度發展的角色,可以期待與祝福在板橋區將成為未來藝術熱絡的交流與欣賞中心。




參展作品
莊普
眨眼
紙、鋁製品、畫布
97×130 cm
2016

陳水財
虛像風景-飜浪
壓克力彩、畫布
97×130 cm
2019

陳張莉
無題2017-15
混合媒材、畫布
30×30 cm
2017
.jpg)
莊普
紅焰
水彩、紙
76×55 cm
2019

陳水財
虛像風景-剪黏-1
壓克力彩、畫布
80×80 cm
2019

陳張莉
無題2017-17
混合媒材、畫布
30×30 cm
2017
.jpg)
陳聖頌
澤
油畫、畫布
80×100 cm
2020

陳聖頌
無題
油畫、紙
70.5×100 cm
1990

莊普
沃夫359
水彩、紙
76×55 cm
2019

陳水財
虛像風景-剪黏-2
壓克力彩、畫布
80×80 cm
2020

陳張莉
Inner Rhyme新即韻
混合媒材、畫布
122×91 cm
2017
.jpg)
陳聖頌
無題
油畫、紙
73×102 cm
1990

黃銘哲
正在進行中的夢
油彩、畫布
180×90 cm
2018

黃銘哲
自在8-7
金屬、烤漆
67×20×20 cm
2017

黃銘哲
彩色的夢
油彩、畫布
45.5×38 cm
2018

黃銘哲
彩色的夢
油彩、畫布
45.5×38 cm
2018

黃志超
墨色遊戲(華山)
複合媒材、畫布
183×94 cm
1997
_1997%E5%B9%B4_%E8%A4%87%E5%90%88%E5%AA%92%E6%9D%90_%E7%95%AB%E5%B8%83_183x94cm_80F.jpg)
黃志超
清水斷崖
複合媒材、畫布
45×48 cm
2016

黃志超
山外山
複合媒材、畫布
45×48 cm
1998

楊識宏
火山
壓克力、畫布
96×128 cm
2015

廖修平
福壽
絲網版
17×16.5 & 18×14 cm
2016

廖修平
生活
絲網版
44.5×60 cm
2019
.jpg)
廖修平
福門20-A
壓克力、金箔、畫布
二聯屏50×110 cm(含間距1cm)
2020

蔡 根
有風的日子
複合材料
162×37×30 cm
2003

蔡 根
尚揚
複合材料
155×58×31 cm
2019

蔡 根
暮府
複合材料
60×36×36 cm
2013

黎志文
之間
黑豆、大理石
40×29×14 cm
2018

黎志文
生命之樹
壓克力、紙
107×72 cm
2015

黎志文
山水
玄武岩
42×23×30 cm
2018
